<关闭侧栏

| 当前位置: | 主页 > 联系我们 >

恭亲王奕訢位居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但却是“一生为奴”郁郁而终

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时间:2022-07-12 11:13 文字大小: 【大】 【中】 【小】 点击:
核心提示:提到清朝末年的恭亲王奕訢,虽不至于如雷贯耳,可也是鼎鼎大名的存在,喜欢历史的朋友一定不会对他陌生。作为道光皇帝的第六子,他历经了道光、咸丰、同治和光绪四朝,对维护和延续大清帝国做出过突出的贡献。 在满清王朝276年的历史上,先后出现过十二个世

  提到清朝末年的恭亲王奕訢,虽不至于如雷贯耳,可也是鼎鼎大名的存在,喜欢历史的朋友一定不会对他陌生。作为道光皇帝的第六子,他历经了道光、咸丰、同治和光绪四朝,对维护和延续大清帝国做出过突出的贡献。

  在满清王朝276年的历史上,先后出现过十二个世袭罔替的“铁帽子王”,分别是和硕礼亲王代善、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、和硕睿亲王多尔衮、和硕豫亲王多铎、和硕肃亲王豪格、和硕庄亲王硕塞、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和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。入关以后,又出现了和硕恭亲王奕訢、和硕醇亲王奕譞与和硕庆亲王奕劻。

  看起来,恭亲王奕訢的地位是非常尊崇的。不过,他却是一个如假包换的悲情人物,始终都没有得到过命运之神的真正眷顾。错失皇位后,原本可以做一个悠闲富贵的王爷,但为了振兴祖宗基业,还是担起了“中兴大清”的重任;重新掌权后,原本可以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,但却遭到了慈禧太后的猜忌和提防,终究还是壮志未酬。

  为了杜绝和防范抄袭现象,为了捍卫原创版权,文史不假只能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标识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同时声明,本人只对文字拥有原创权,整个图文作品只发表于“百家号”和“头条号”这两个平台,其余任何第三方均属于剽窃。

  1644年,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满蒙八旗主力骑兵倾巢而出入关,从此开始对中原实施统治。在经历了顺治、康熙和雍正三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后,到了乾隆时期国力和疆域都达到了鼎盛。

  从乾隆中后期开始,满清帝国逐步盛极而衰,自此开始走上了下坡路。嘉庆皇帝碌碌无为,除了登基之初的“三板斧”外余生再也无所作为。当爱新觉罗家的皇位传承到道光时,他除了墨守成规和抠门小气外,国家已经完全没有了“天朝上国”的雄风,还遭遇了第一次战争的奇耻大辱。

  道光所生的皇子并不少,但前三个都不幸相继夭折,使得第四子奕詝成为了事实上的皇长子。不过,他最宠爱的儿子却是第六子奕訢,甚至还准备传位于此子。

  经过长期的考量和比对,缺乏担当的道光帝担心“废长立幼”会引起政局不稳,还是决定传位于皇四子奕詝。不过,他实在是太宠爱自己的皇六子,在册立奕詝为继任之君的同时,也册立了奕訢为亲王。据《清史稿》记载:

  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,尔等何待朕言,其同心赞辅,总以国计民生为重,无恤其他。皇六子奕訢,著封为亲王。

  通常,立储遗诏只会书写由谁来继任皇位,但不会写谁为亲王,这在满清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。由此也不难看出,道光皇帝是发自肺腑真心宠爱自己的皇六子奕訢,真心想要传位于他。

  奕詝登基后,只好遵照了父亲的遗旨,正式册立六弟奕訢为亲王。不过,因为兄弟二人在储位争夺中早已经积怨甚深,为了有意提醒弟弟要恭敬顺从自己,故而赐号为“恭亲王”。

  咸丰皇帝志大才疏,除了好色以外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东西。因此,他十分忌惮奕訢的能力,从来都不让他涉足朝政事务,俨然当成了一个“吉祥物”。

  1851年1月,洪秀全借着为自己庆贺38岁诞寿之际誓师起义,从此拉开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。在此背景下,咸丰只得起用奕訢掌管军机处,由他去直接这次起义,充当了自己的“背锅侠”。

  受命以后,恭亲王奕訢在中央居中协调,同时在地方重用曾国藩和李鸿章等汉臣,成功稳住了局势。得到咸丰的嘉奖后,他请旨为自己的生母孝静成皇后追赐谥号,立即就遭到了斥责,被罢职后过起了”悠闲“的生活。

  1860年10月,第二次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入侵北京,惶恐不安的咸丰只好带着自己的皇后慈安、皇妃慈禧、皇子载淳和肃顺、载垣等亲信大臣以“木兰秋狝”的名义逃往热河避难。临行前,他再次起用自己的弟弟奕訢为全权留守大臣,负责和英法联军进行和谈。你不是有能力吗?好,那就继续充当我的“背锅侠”。

  对于咸丰的不良居心,恭亲王奕訢自然是心知肚明。不过,为了维系江山社稷,为了结束国家战乱,他还是忍辱负重留在了北京,通过激烈的唇枪舌战签订了停战和约。

  与英国政府签订了《中英北京条约》,同意赔偿对方800万两白银的军费,同意割让九龙地区并且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;与法国政府签订了《中法北京条约》,同意赔偿对方800万两白银的军费,同意法国自由传教并且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;与俄国政府签订了《中俄北京条约》,同意割让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,以及西北部分地区,并且允许在边界进行自由贸易。

  尽管这些都是丧权辱国的条约,但恭亲王奕訢也算是完成了一次弱国的外交,最终促成英法联军撤出北京,为满清又一次化解了危机。不过,咸丰还是觉得愧对列祖列宗,以至于一直都待在承德长期“外狩”,迟迟不肯还朝。

  1861年8月22日,咸丰皇帝以三十一岁的“高龄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行宫,走完了自己浑浑噩噩的一生。据《清史稿》记载:

  在临终前,咸丰于病榻上托孤于肃顺和载垣等八个人作为顾命大臣。同时,又安排了慈安和慈禧联合听政,明令朝中所有的重大事务都须经两宫太后加盖“御赏”和“同道堂”两章后方可执行。

  表面上看起来,咸丰皇帝的安排很周到,可以实现前朝和后宫的相互制衡,共同扶保自己的儿子载淳。不过,由于双方实力的极不对称,这场权力的游戏根本无法持续。

  八大臣平时就嚣张跋扈惯了,而今又成为了顾命的大臣,更加不把慈安、慈禧和幼帝放在眼里,时时都加以教训。据《清史稿》记载:

  面对尸骨未寒的大行皇帝咸丰,顾命八大臣就敢对着孤儿寡母们大吼,还吓得载淳浑身发抖和尿了裤子。

 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,慈禧太后终于说动慈安太后与自己共进退,两人准备联合发动政变。不过,她们经过仔细盘算后却发现完全没有胜算,如果贸然政变无异于一次以卵击石的自取灭亡。必须寻找外援!

  很快,慈禧想到了长期以来一直都坐冷板凳的恭亲王奕訢,他在太平天国和媾和英法联军中的表现深得人心。那么,如何才能与他取得联系,而又不惊动顾命八大臣呢?

  一日,慈禧太后的亲信太监安德海和慈安太后的贴身宫女发生冲突,被两宫太后在“盛怒”之下责令押解回京交由内务府严惩。就这样,他秘密面见了留在北京主持朝政的恭亲王,不仅将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和盘托出,而且还传达了两宫太后的口谕。

  根据清朝祖制,大行皇帝的灵柩回京时必须要由新帝在城门外跪迎。于是,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便要求带领幼帝载淳先行回京准备,自然谁也不敢对此阻拦。

  经过商议,顾命八大臣分成了两部分。载垣和端华等人护送载淳和两宫太后先行回京,肃顺等人则亲自护送咸丰的遗体随后而至。

  奕訢利用这个时间差,在载淳和两宫太后刚回京后就立即拥立登基,还下旨除掉了载垣和端华等人。此次计划非常缜密,以至于八大臣集团竟然措手不及。

  等到肃顺等人护送咸丰帝的灵柩回京后,两宫太后又公布了他们的数条罪状并且全部问罪下狱,要么斩杀,要么流放。最后,还将之前拟定的新年号“祺祥”改为“同治”,取“一同治理”的寓意,史称“辛酉政变”。

  辛酉政变后,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真正掌握了朝政大权,从此开始垂帘听政。而作为促成此事的大功臣,奕訢也自然因为站队正确而被委以重任,成为了议政王大臣和领军机大臣。

  为了进一步彰显荣宠,两宫太后下旨为恭亲王的生母孝静成皇后追加封号“康慈太后”。作为儿子,这是他多年以来最大的夙愿,还曾因为此事惹怒过咸丰皇帝,直到此时才终于如愿以偿。

  1862年,两宫太后将恭亲王奕訢年仅八岁的长女入宫收养,还晋封为“固伦荣寿公主”。“固伦”是满语,有无比尊贵之意,而“固伦公主”是清朝公主的最高等级,通常只有皇后所生的嫡女才能获此殊荣。

  为了投桃报李,奕訢也肩负起了自己的使命,拼尽全力捍卫江山社稷。期间,他不仅成功了席卷江南各地的太平天国运动,而且还发起了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,将满清帝国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,甚至还打造出了一种起死回生的迹象,史称“同治中兴”。

  随着功绩的与日俱增,恭亲王的政治地位也水涨船高,还被朝廷上下赞誉为定乱绥邦的一代贤王。于是,他内心的豪横劲儿也上来了,对慈禧太后不断干预朝政事务产生了抵触情绪。

  这些微妙的变化,自然引起了慈禧太后的警惕。在她看来,今日的恭亲王已经拥有了当年顾命八大臣的苗头,必须解决这种隐患才是。

  在慈禧的暗中支持下,许多言官御史们开始纷纷上疏弹劾奕訢,罪名也是五花八门。据《清史稿》记载:

  1865年春,恭亲王按例入值东暖阁觐见两宫太后,慈禧表示“有人劾汝”,说着还把奏折递出。谁知,奕訢并不接折,反而追问何人所为?当被告之是蔡寿祺时,他有些失仪地叫道“他不是个好东西”!

  非但没有自省和请罪,奕訢还以这样的态度回应弹劾,当即就遭到了两宫太后的喝退。这下,就连慈安太后也感受到了恭亲王的尾大不掉,决心予以惩戒。

  奕訢走后,两宫太后随即召见大学士周祖培、瑞常和吏部尚书朱凤标等人。期间,慈禧更是垂泪表示:

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,在场的诸位大臣们都是一脸懵圈,谁也不敢率先表态发言。据《清史稿》记载,慈禧见此情形继续表示:

  经过核实,蔡寿祺的奏折中大都属于“风闻言事”,并没有任何的真凭实据。正当朝臣和恭亲王本人都以为此事很快过去时,慈禧却颁布了罢黜奕訢的手谕,除了保留王爵以外免去一切差事。

  慈禧本以为这次必定能够赶走恭亲王,但她显然是低估了对方的能力和实力。深谙权术的奕訢明白这是故意在找茬,于是动员所有的宗室贵族和各国公使都联合起来,不断进行施压。

  受此影响,慈禧太后只得同意恭亲王复职,但却坚决不同意恢复他议政王的头衔。从此以后,奕訢和慈禧已经是面和心不和,相互都看对方不顺眼。

  作为慈禧的心腹太监,安德海仗着自己曾在辛酉政变前的通风报信之功,变得越发骄横无比。甚至于,他全然不顾大清“太监不得出都门,犯者杀无赦”的祖制,以“下江南置办龙袍”的名义出宫。而且,沿途还敢招摇过市和聚敛钱财,途经山东时被巡抚丁宝桢下令抓捕。

  为了出一口恶气,恭亲王火速将此事呈报给慈安太后。甚至,就连弥补和斡旋的机会都没给慈禧留下,干脆利落地处决了安德海。

  慈安太后虽然平时对于慈禧的小过并不在意,但在这种事关朝廷颜面的问题上却毫不手软,直接就下旨处死了安德海。这件事,慈禧不敢怪罪于慈安,只能将黑账记在恭亲王的名下,二人关系越发变得微妙。

  同治帝长期都处在两宫的垂帘听政中,始终没有真正掌握大权,犹如提线木偶一般。久而久之,青春叛逆的他开始步其父亲咸丰帝的后尘,整日都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,甚至还跑到宫外去寻花问柳。

  身为六叔,恭亲王奕訢自然是痛心疾首。无奈之下,他数次进谏同治帝勤勉治国,叔侄之间也出现了感情的裂痕。

  1874年,同治为了摆脱慈禧干政,希望在自己亲政之际重修圆明园以供两宫太后颐养天年。不过,当时的清廷一方面要支付战争赔款,一方面还要兴办实业和购买机器进行洋务运动,国库已经耗费殆尽,哪里还有闲钱去修缮圆明园?

  作为领军机大臣,奕訢以“耗费国帑太巨”为由反对重修圆明园,不仅引起了同治帝的不满,而且也引起了慈禧的不满。很快,他被再次革除了所有的职务,甚至就连“世袭罔替”的权力也被剥夺,从亲王爵位降为郡王爵位。看来,所谓的“铁帽子王”也没有多么瓷实!

  在慈安太后的干预下,在满朝文武的保奏下,同治帝以处理台湾军情为由很快就恢复了奕訢的爵位和职权。经此打击,恭亲王变得收敛不少,在许多问题上都尽量避免与慈禧太后直接交恶。

  无才无德的同治帝亲政仅仅一年多时间就突然离世了,后世对他的死因多有猜测,但现今已经确定是死于天花。经过两宫太后商议,最终拥立了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为新帝,继续由两宫垂帘和奕訢辅佐。

  1881年,也就是光绪七年,唯一能够压制慈禧太后的慈安太后过世了。从此以后,两宫垂帘变成了一人垂帘,恭亲王奕訢也丧失了先前的锐气和干劲,遇事变得犹豫不定和徘徊不前。

  不过,慈禧太后依然对于恭亲王疑虑重重,担心他危及到自己的权力。她之所以还没有动手,只是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下手罢了。

  到了1884年,慈禧太后终于借助中法战争找到了扳倒奕訢的机会,一举发动“甲申易枢”彻底改变了晚清的整局,彻底成为了事实上的女帝。

  中法战争爆发后,奕訢跟随慈禧摆出一副主战的立场。不过,随着清军“不败而败”,左庶子盛昱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军机处,还联合众多言官御史一同上书弹劾。

  借此机会,慈禧索性借坡下驴,以丧权辱国为由下旨罢免了军机处的所有大臣,除了奕訢,就连宝鋆和李鸿藻等人也被全部罢黜。于是,军机处自雍正朝设立以来,第一次出现了“关门打烊”的局面。

  奕訢下台后,慈禧很快就起用奕劻、奕譞和世铎等毫无能力和唯唯诺诺之人进入军机处,完全听命于自己。对于这次影响深远的“甲申易枢”,后世形象地形容为“易中枢以驽马,代芦服以柴胡”,讽刺这些新进的军机大臣全都是徒有其名。

  “甲申易枢”后,所谓的军机处已经形同虚设,完全沦为了慈禧太后的傀儡和木偶。从此以后,她独自掌握了满清的所有权力,也一步步成为了那个权势熏天的“老佛爷”。

  从此以后,恭亲王奕訢被彻底排除在了政局之外,眼见慈禧带领一班人胡闹却无计可施,再一次过起了“悠闲”的日子。这一眨眼,就是十年的时间。

  1894年,面对一触即发的中日战争,朝中却已经无人可用,个个都是酒囊饭袋之徒。直到此时,慈禧才想起已经被自己搁置了十年的奕訢。据《清史稿》记载:

  二十年,日本侵朝鲜。兵事急,太后召王入见,复起王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,并总理海军,会同办理军务,内廷行走。

  那年的奕訢已经六十多岁,而且接连遭遇了儿女的早殇,早就对政治丧失了信心。加之,他在军机处也是孤掌难鸣,继续受到慈禧太后的掣肘,根本无法施展拳脚,只能不断“和稀泥”。

  完朝鲜东学党起义后,日本不仅没有从朝鲜撤兵,反而以保护侨民为由继续增兵。最终,以突然袭击清朝运兵船的方式挑起了两国战争,史称“甲午战争”。

  战争爆发后,北洋大臣李鸿章任命叶志超为统帅驻守平壤负责指挥。结果,此人却因为贪生怕死而弃城逃跑,导致日军轻易占领平壤,导致朝鲜尽数落入日军之手,使得战火很快就烧到了中国本土。

  陆战失利的同时,海战同样不容乐观,被所有人寄予厚望的北洋舰队表现让人大跌眼镜。

  面对日军的第一波攻击,北洋舰队虽然损失严重但是主力尚存,只要重振旗鼓仍可与敌再战。不过,李鸿章瞻前顾后,竟然命令舰队“保船避战”,甚至躲进威海卫的军港内不准出海迎敌。最终,在日本海军和陆军的两路夹攻下,中国海军全军覆灭。

  威海卫失陷后,慈禧太后求和之心更切,遂派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。1895年4月17日,清廷与日本签订了又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——《马关条约》,极大地加深了半封建、半殖民地的进程。

  签订《马关条约》后,李鸿章和洋务派都遭到了弹劾,成为甲午战败的“背锅侠”。借此机会,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占据了上风,看来什么都不干的人的确不容易犯错。

  在翁同龢的煽动和蛊惑下,留京待考的各省举子们发起了“公车上书”运动,还将其视为“维新第一导师”。经过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多方奔走和呼吁,维新运动逐渐开展了起来。

  面对人生的数次大起大落,晚年的恭亲王已经看透了许多人和许多事。面对雄心勃勃但却不切实际的光绪皇帝,他进行了这样的劝导:

  在恭亲王病重期间,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亲自前来府邸探望。期间,他挣扎着从病榻坐起,还握着光绪的手交代遗言,告诫朝廷切不可重用像翁同龢这种沽名钓誉的小人。据《清史稿》记载:

  1898年6月11日,以光绪帝颁布《定国是诏》为标志,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开始了。当时,恭亲王已经过世,但过程和结局却和他生前预料的如出一辙。

  由于盲目自信和用人不当,光绪皇帝不仅搞砸了戊戌变法,而且还使得自己被软禁瀛台,至死都没有再继续掌权,充满遗憾地走完了一生。或许,他当年听从六叔之言,以谨慎和稳妥的态度进行维新变法,满清帝国尚有一线生机。

  纵观恭亲王奕訢的一生,可谓是曲折坎坷,可谓是命运多舛。他数次被重用,又数次被罢免,经历了太多次的起起落落和风风雨雨,至死都心系着江山社稷,实属晚清时期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外交家。同时,他还是一个充满悲彩的历史人物,一生壮志未酬郁郁而终。

  2005年底,中国内地上映了一部由李惠民执导,由陈宝国、袁立和王刚等人联袂主演的古装历史剧,真实再现了恭亲王奕訢的传奇人生。其中,文史不假对于这部电视剧的剧名非常佩服,可谓准确至极地概括了他的悲情人生——《一生为奴》。#文史不假#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图文资讯

七台河市11月12日疫

  11月11日024时,北京新增确诊病例6例(海淀区4例、朝阳区2例),……

[详细]
【招商】想成立分校

  中冠教育是一家专注于教师招考、资格证考试培训及相关图书出版为……

[详细]
衡水十一家门店被处

  2月15日以来,故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坚持解封不解防的工作方针,……

[详细]
播映指数日榜新上线

  3月27日电视剧播映指数日榜中,《都挺好》播映指数83.3居榜首;……

[详细]
方正证券:重组概念

  周五,早盘两市在次新股等近期强势品种带动下,维持高位窄幅震荡……

[详细]
“冬去春归”!南山

  疫情发生后深圳各界迅速行动、紧密协作第一时间奔赴抗疫一线有条……

[详细]
BI走下神坛?不是市

  去年年底国际BI巨头Tableau宣布退出中国市场,将业务打包整合到S……

[详细]
剧星传媒荣膺共擎奖

  共擎奖是巨量引擎渠道销售管理中心发起,专门面向合作伙伴的综合……

[详细]
凤冈县开展清理“一

  近日,有群众反映,在我县龙潭河湿地公园、杭瑞高速公路凤冈段附……

[详细]
天坛街道:携手共治

  占道停车、宽度不足,通行不畅,居民居住密集,是金鱼池巷和鲁班……

[详细]
参股券商概念股

  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重要的参与者,经常受到投资者的关注,除了……

[详细]
农村常见的“九头狮

  在农村,最不缺的就是野草了,它们分布广泛,种类繁多,多到你根……

[详细]
个人二维码收款要补

  2月16日,微信支付宝回应追查个人收款码近4年数据这一话题冲上微……

[详细]
为学费发愁?请联系

  本报长沙讯8月7日,2021年爱心改变命运慈善助学活动正式启动。该……

[详细]
陕西:确诊新冠肺炎

  反 映 最 现 实 问 题 , 揭 露 最 真 实 人 性 ; 报 道 最 热 ……

[详细]
券商行业整合加速-

  申万宏源合并后的申万宏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月26日在深交所正……

[详细]
你真的会与人沟通吗

  语言是一种神奇的道具,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本工具。它不仅是帮……

[详细]
推进相关政策进一步

  11月17日下午,南山区委教育工委书记,区教育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杨……

[详细]
喜马拉雅与腾讯动漫

  近期,喜马拉雅与腾讯动漫正式达成战略合作,双方将就腾讯动漫原……

[详细]
十岁的江小白不是“

  十年深耕,十年生根。即将上市的金盖,似乎寄托了江小白下一个十……

[详细]